选型低代码平台,最怕什么?
不是面板多好看,不是价格多低,而是一踩坑就是全公司跟着买单。
一句话,很多产品把内裤穿反了,从外面看挺体面,一翻底牌全是别人的商标。
说到底,大家都绕不开三块打底布:表单、流程、数字化引擎。
能自己织这三块布的国内厂商,数来数去,三根手指就够了。
剩下的?
开源拼贴、套壳改名,页面再花哨也挡不住凌晨三点的接口报错。
怎么一眼拆穿?
把鼠标拖到页面最底下。
要是出现“powered by XXX”、“技术支持:某不知名团队”,基本实锤外包心脏。
再看版权证书,拿不出原件的,直接pass。
真自研的不怕露怯,巴不得把证书贴脸上。
自研到底香在哪?
想做就能做,不靠别人脸色。
流程里突然想加一道AI网关,自研的十分钟改规则;拼贴的只能去提工单,排队两周告诉你“不支持”。
表单也不是画画格子那么简单:18年只有六个组件,现在能干到二十多种花式控件,拖拽扩展、函数校验、附件秒转外链,全是“画布自己手里”才有的任性。
那数字化引擎呢?
不是每家都得追这块。
能把表单和流程跑顺,其实业务已经上了一个段位。
反过来,如果连表单都黏在别人的开源框架上,再嚷着要AI大模型、动态大屏、三年数据秒级查询,听着就像算盘还没摸熟就要去澳门梭哈。
一句话总结:买低代码,别只看PPT里的“行业标杆”。
扒扒底裤,能不能把表单、流程、引擎三大件原模原样亮出来。
亮不出来的,省下的那几万块,后面迟早得用通宵救火换回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