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代码最怕啥?
不是需求改到秃头,而是改完一行,编译器让你去冲第三杯咖啡。
昨天半夜刷推,看到有人把45分钟的Python数据管道搬到Rust,直接干到4分钟,内存还砍半。
我盯着屏幕愣了五秒:这到底是神优化还是又一轮“语言鄙视链”营销?
先说我自己踩过的坑。
去年接了个量化小工具,Python写完跑回测,45分钟等得我刷完半部剧。
老板一句“能不能再快点”,我连夜切Rust。
第一次编译,30分钟,笔记本风扇起飞,我人差点睡着。
结果跑起来,4分钟,P99延迟从150ms跌到7ms,老板直接给我发了个红包。
那一刻我懂了:Rust不是慢,是把慢提前到编译期,换运行期的爽。
可别以为Rust只会欺负开发者。
Debug模式加增量编译,再把codegen-units调成16,链接器换成Mold,Linux下45秒直接压到8秒。
Nightly+Cranelift还能再快三成,30分钟变3秒,真能做到。
代价是啥?
你得记住一堆flag,像背菜谱。
Python那边呢?
脚本0.75秒启动,300MB数据眨眼跑完,爽得像开自动挡。
可一旦循环1000万次,9秒跟0.28毫秒的差距,直接让人怀疑人生。
Pydantic那段JSON解析,切到Rust后60倍提速,同事看完只说一句:“这玩意儿以后别用Python写了,心脏受不了。
”
所以我现在学乖了:原型用Python,验证思路快;性能瓶颈点拆出来,用PyO3包一层Rust,像给面包夹肉饼。
团队里有人只会Python?
没事,他写业务逻辑,我填Rust核心,各干各的,互不耽误。
未来?
Rust编译器团队放话,2026年编译速度再砍一半。
LLVM和Cranelift双轨跑,增量链接、并行前端全上。
真成了,咖啡钱能省不少。
Python那边也没闲着,PyPy、Cython轮番救场,虽然跑不过Rust,但让老项目喘口气够用。
一句话收个尾:别让语言绑架项目,让项目挑语言。
想快就提前付编译税,想爽就接受运行慢,别既要又要,最后苦的是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