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我试着把一个平时让人头疼的活儿,变成了按部就班的流水线。截图一张接一张。最后我能把一整套软著材料自动生成出来,连代码也有雏形。看着挺像魔术,摸起来是把活儿拆成一堆小工序再拼回去的结果。
回头说背景。行业里写软著一直是个磨人活。文档写得又长又枯燥。很多团队宁愿找外包,也不愿自己动手。现在有了大模型和一套流程,就能把这件事儿变成可复制的工序。作者是陌晨,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把流程晒出来。我照着做了,截图都在手里。
流程是什么样。先挑模型,再用系统提示词把系统框架拉出来。接着把前端布局、页面说明交给模型写成文档。用的工具里会插入飞书文档和Doc Maker插件,把每一步的输出自动存进去。接下来是循环生成网页代码,网页代码再推送到云文档。最后把数据库脚本和后端框架代码也让模型输出。整个链路串起来之后,只要把提示词喂进去,机器就会按顺序把产出推出来。
细节里有几个坑。提示词得写对。输出格式要固定。比如有一步会要求把结果存为JSON,不按要求就会卡壳。还有一点,作者让模型写一份不少于一万字的说明文档,模型能生成草稿,但需要人工校对和补充。真要放手不管,产出的质量会下降。听我一句,别把模型当成扫地机器人交钥匙就走,偶尔盯着能省事不少。我的直观反应是,自动化能把重复活干掉,但专业判断仍得人来扛着。
说点数据和案例。文章里明确写了源程序量固定写1380行。工作流里把页面分成登录注册、用户界面、管理员界面等。输出格式从markdown到JSON再到html,节点多但标准统一就稳。实际操作里,我用同一套提示词多跑了几次。前两次差得远,第三次开始稳定。场景里最常出错的是图片显示和代码可运行性,作者提醒用图标替代外链图片,这招很实用。
这套方法的意义在哪儿。对小团队来说,能节省不少人力。对大企业来说,能把知识沉淀成模版,降低重复劳动。未来的变化是可预测的,文档和代码的初稿会越来越像流水线产品,这让研发节奏变快,也让合规检查变轻松。不过要记住一点,自动化只是把重复环节交给机器,核心设计、隐私合规和权利归属这些事儿还得人来把关。
放。我看着这流程,心里挺安稳的,像把家里洗衣机用了三年才学会调程序。学会了,就能把费时又费力的活儿交给工具,自己把精力用在更值钱的地方上。工具能帮忙,但别把脑子也交出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