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90年出生的第一批90后程序员,今年刚好站在35岁这个微妙的职业节点。还记得刚毕业时用JDK1.6写SSH框架的激情,现在看着SpringCloudAlibaba全家桶竟有种"祖传代码"的亲切感。
最近被裁后整理技术笔记,发现:
- 简历上Redis集群经验写的是"千万级QPS"
- 实际最常用的是@Cacheable注解
- 架构图画过无数张,真正落地的都是if-else
- 但35岁的优势恰恰在于:
- 1. 见过2000行的方法,也重构过微服务
- 2. 既被凌晨3点的告警叫醒过,也经历过618零故障
- 3. 能和新同事聊Reactor,也能和产品经理battle需求
- 现在每天依然在LeetCode上打卡,只不过从"每日一题"变成了"每周三题"。最近面试被问JVM调优,我笑着回答:"现在云原生时代,我们更擅长调K8s参数"。
所以代码能跑多久?只要保持:
- 左手写得了CRUD
- 右手画得出架构图
- 心里还装着对技术的好奇
- 35岁不过是又一个青春的开始。各位老战友,你们最近在学什么新技术?来评论区唠唠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