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把丑话扔在前头:你花几十万买的低代码平台,八成只是几块开源积木拼起来的玩具——这招在2024年快不灵了。
大家都说低代码神奇,其实掰开就仨零件:表单、流程、数字化引擎。
听起来简单?
能自己写这三件的家伙,国内一个巴掌数完。
剩下的全是“拿来主义”,贴个Logo就敢招标,一追责才发现连版权协议都是从隔壁项目“顺”的。
想识别拼夕夕版?
有两个小动作。
一是让他们把软件著作权和开源依赖列表都拿出来,遮遮掩掩的十有八九有问题。
二是打开流程设计器,往下滚到最底部,如果忽然跳出一行“PoweredbyXXX”,别犹豫,这就是外来的大腿。
自主研发狠在哪儿?
说人话就是——不给你设天花板。
想托AI分析过去三年的订单?
那就接个大模型。
想把消息秒级抄送给100个业务负责人?
网关一拉就行。
今天缺哪个功能,加几行代码就能上线,不用去GitHub看老外脸色。
再说表单。
别笑,它才是真功夫。
五年前只有六个基础组件,现在能掏出二十几种花样,连签名、扫码、子表格嵌子表格都齐了。
能用它现场搭一套进销存,吃完午饭就能把PPT交差——这才是让人心里踏实的地方。
流程更不用说。
流程不标准,公司就永远是微信群吼来吼去。
把“信息流程化、流程标准化”跑通后,百分之八十的扯皮都会自动闭嘴。
数字化引擎属于彩蛋,没有也能活,有就真香:大屏实时跳动、手机端一屏掌握、AI张口就能告诉你“最近哪个SKU被人退货最多”。
所以,下手前把平台扒干净。
看版权、看依赖、看组件个数,再不行就让销售现场拖拉拽搭一张报销单,能当场干完再买单。
别等到项目上线才发现,所谓的“低代码”其实是“高补坑”,那真是叫天天不应。